9月27日出版的《瑞典日報》稱:根據世界銀行的估算,9月29日全球經濟權力將實現引人註目的交接,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將超過美國,榮升為世界最大經濟體。
  這是近日媒體熱炒的一則經濟類新聞,不過和以往類似的世界排名類的新聞效應不太一樣,這一次國內的媒體以及大眾對於這則關於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排名世界第一的新聞似乎並不怎麼興奮,更多的則是調侃甚至是帶著一點對世界銀行相關統計部門的嘲諷,因為中國人迷信GDP的熱情和時代似乎已經悄然過去了。
  因為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所以無論從經濟總量還是貿易成交量等經濟指標的統計來看,中國都占據了體量大的優勢,而中國最近兩年在世界經濟各項指標的排名中也確實“喜訊”不斷:2009年,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2010年,中國GDP超過日本,成全球第二;2012年,貿易總額為38667億美元,小幅超過美國的38628.59億美元,成為世界貿易規模最大的國家;2013年,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為4.16萬億美元,其中出口額2.21萬億美元,進口額1.95萬億美元。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秘書處初步統計數據,成為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大國……
  如此驕人的成績單,值得驕傲嗎?當然值得!但是,如果把這些成績單上的數字加上一個分母,恐怕這排名分分鐘就得往後跑好幾十位。還是以這則新聞里的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排名來說,美國權威媒體《華爾街日報》不久前曾載文說,即使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人均GDP只排在全球第99位,遠落後於美國的第12位。這一事實說明,關註GDP總量沒錯,但是對於總量和人均之間簡單的數學關係,國人還是需要有足夠清醒的認識,切莫陶醉在“世界第一”的虛名中自我感覺良好。
  此外,世界銀行的估算,是按照購買力評價計算得出的數據,實際上此種計算方法在經濟學領域普遍被認為只是一個“僅供參考”的統計方法,在國內經濟學界更廣泛被認同的是匯率法計算,以世界銀行用匯率法計算得出的結果,在2011年,中國GDP總量為7.3萬億美元,僅約為美國的47%,這個結果,和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是基本吻合的,由此可見,購買力評價計算方式的確是不太靠譜的,所以“GDP全球第一”的高帽不要也罷。
  除了人口數量對於各種排名的巨大“消解”作用,中國還需正視其它拖經濟指標排名後腿的因素,比如環境污染程度、吸引外資的能力、國民素質、人民生活幸福感多寡等軟實力和其它國家相比所顯露出的巨大差距,這些差距才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短板所在,如果不補齊這些短板,恐怕再多的經濟總量都不足以和其它經濟強國抗衡。
  中國正在告別“GDP論英雄”的時代,轉而進入以發展質量來排座次的時代,科學發展觀絕不是一個概念,而是真實反饋在經濟社會發展的每一個具體的代表發展質量的數字中,對於世界銀行這種沒有多少參考價值的統計結果,淡然處之即可,沒必要那麼當真,如果非要較真,還是較真人均之後的各項數字比值吧。(何禾)  (原標題:“GDP全球第一”的高帽不要也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t47mtkgi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